豪放词人——辛弃疾

2018-12-31来源:机关后勤服务中心
分享
打印
【字体:

读《辛弃疾传》有感

付伸

 

楚天千里清秋,水随天去秋无际。遥岑远目,献愁供恨,玉簪螺髻。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,江南游子。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。

休说鲈鱼堪脍,尽西风,季鹰归未?求田问舍,怕应羞见,刘郎才气。可惜流年,忧愁风雨,树犹如此!倩何人唤取,红巾翠袖,英雄泪!

 ——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

下班回家之后,我又在昏黄的台灯下捧起厚厚的《辛弃疾传》,一遍又一遍地读他那豪放激越的词。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古名篇。每每读之,都会有一种豪情与悲壮占据我的心头。

在暮色渐深、悲伤寂寥的秋景下,他如同茕茕孑立的一只孤雁,嘤嘤长鸣,他又如同转瞬即逝的一颗流星,闪烁着冰冷的光芒。此刻,他在历史深处踯躅不前,我看到了,看到了他伫立在赏心亭中,远眺古秦淮河水,一遍又一遍的拍打着栏杆,不时发出阵阵悲怆的呼喊。

是的,仕途上的怀才不遇让他压抑了太久,唯有如此才能宣泄心中的不满吧!他以匡君辅国为念,枕戈待旦,时刻准备征战沙场,马革裹尸,恢复中原。但是昏庸无能,贪生怕死的南宋统治者却只想偏安江南温柔乡一隅醉生梦死。

时间仿佛又回到了起点,青年时期的他体格魁梧,膂力过人,虽然是在金国治下,但是他却以天下苍生为己任,希图收复失地,还我河山。于是他在沦陷区招募了两千多人,奋起抗金。凭着一腔热血,驰骋纵横于疆场之中,所向披靡,他的振臂一呼使起义从星星之火进而到燎原之势,沉重的打击了金国的统治。当他得知张安国杀害义军首领并率部叛降金国后,怒不可遏,只身率领五十骑兵冲入金国五万人镇守的中军大营,擒杀张安国,金国为之一震。经此一役,辛弃疾的名字成为了金国心中的梦魇,而在百姓中则是箪食壶浆,应者云集,他整合义军士兵和百姓投奔南宋,昼夜兼程,风餐露宿,直到渡过淮水。

但世上的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。归附南宋之后,他在战场上杀敌的寒光宝剑被雪藏,继之以狼毫软笔。奔走沙场,血溅战袍只有在梦里才一次又一次的重温,他用笔走龙蛇,泪洒宣纸的方式诉说着心中的愤懑与压抑,在历史的天空中徒留下遗憾与无奈。于是乎,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金人的铁蹄驰骋在南宋的土地上,那是何等的凄凉与悲愤。历史总喜欢给人开玩笑,辛弃疾以武崭露头角,而最终以文荣登词坛桂冠,他并不想当词人,但造化弄人,朝廷当权者偏安苟且,城下之盟尤甚,国家积弱如此,《美芹十论》的良策被置之不理丢弃在故纸堆中,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剑戟之力杀敌于有形,二不能化作安邦济世之策解黎民之倒悬,那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中,流于词内。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悲。

李白曾在《侠客行》中提到侠士之形象:“赵客缦胡缨,吴钩霜雪明。银鞍照白马,飒沓如流星。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……谁能书阁下?白首太玄经。”司马迁在《史记·游侠列传序》中论述这种侠道“其行虽不轨于正义,然其言必信,其行必果,已诺必诚,不爱其躯,赴士之厄困。既已存之死亡矣,却不矜其能。”当然,司马公笔下的侠义精神虽然令人向往,不过那只是个人在江湖中的快意恩仇;只有当国家前途与个人荣辱相交融,个人为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兴盛作出贡献并挽狂澜于即倒时,才会达到最富美学的统一与和谐。辛弃疾他做到了,而且流芳百世,也注定了他的不朽事功被后人津津乐道,那该是怎样的胆略?怎样的胸怀?何等的壮怀激烈!所以纵贯316年两宋之动荡嬗变,才出了一个辛弃疾。
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版权所有:驻马店市财政局 (建议使用IE9以上版本,或360浏览器)
邮编:463000 电话:0396-2610800 地址:驻马店市金雀路278号
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493号 网站标识码:4117000004 豫ICP备14016380号